孩子的自我認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爸爸最喜歡和女兒說話了。這天他拿著米老鼠玩偶問女兒:「這是誰啊?」女兒說:「這是米奇。」爸爸再拿了唐老鴨玩偶問:「這是誰啊?」女兒說:「這是唐老鴨。」爸爸一時興起,逗女兒說:「那我是誰啊?」女兒不以為然地說:「呵!你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啊?!」

從具體到抽象的自我概念

「我是誰?」是人們一生都在追求的課題。如果您請孩子描述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他 會怎麼說呢?在幼兒時期,孩子可能會說出自己的姓名、性別、長相、居住的地方、會做的事情等等,都以外在的特徵來描述自己。到了學齡階段,您開始會聽到孩子描述一些內在特質,比如他喜歡的事物、他的心情和感覺。而隨著年齡逐漸增長,孩子也開始從別人對他的看法和評價來認識自己,比如他可能會說:「我的朋友認為我是一個好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孩子的認知思考是從具體到抽象,而自我概念的發展也是如此。一開始孩子是從「我住在哪裡」來定義自己,然後是由「我喜歡什麼」來認識自己,最後是透過「別人眼中的我」來決定自己是個怎樣的人。也就是孩子自我概念的發展是從「外在我」到「心理我」,再到「社會我」的過程。

認識別人也認識自己

同樣的,孩子對其他人的印象也是如此,若問問孩子:什麼是「好朋友」?您會從孩子的回答中,發現他對友誼的看法正慢慢在改變呢!當孩子還在幼兒園的時候,他會以住的距離或物質來定義朋友,例如他會描述朋友是「他住在我家隔壁」、「他有電動玩具,我們會一起玩」。上小學之後,孩子對朋友的看法轉為「支持、互惠」的層面,例如他可能會說「某某是我的朋友,因為他常常借橡皮擦給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中、高年級,孩子對朋友的描述由具體轉為抽象,從身體、行為等外在的特質,轉為描繪持久的內在心理特質,譬如,您可能會聽到他描述一個同學「很大方」 、「對人很好」。由以上可看出,孩子對自我及他人的認識是同時在發展的,透過認識別人,他 也會更了解自己。

區分公開我與私下我

孩子認為他在「別人的眼中」是個怎樣的人呢?學前的孩子通常還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幼兒的思考十分自我 中心,他無法猜測別人的想法,認為別人表現於外的樣子就是內在的想法。一直要到八歲左右,孩子才知道人有公眾的形象,與私下獨處時的樣貌是不同的。

當學齡兒童具備了區分「公開我」與「私下我」以及「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的能力之後,他開始知道人可以偽裝,也相信私底下的自己才是最真實的自我。最重要的是,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外在行會能引發別人的反應,而為了獲得別人的讚賞,他會小心表現自己,並藉由觀察別人的回應來修正自己的行為。透過每次的回饋與修正,孩子學會在不同的場合中,做出最適當的反應,並從別人的讚賞中獲得正向的自我概念。

「我是誰?」是個可以讓人思考一生的問題,或許身為父母的你,也還沒有完全參透;不過,從孩子自我概念的轉變,你可以看到,孩子也越來越成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