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2千萬的南美小國,祖先很多都是中國人,信奉龍,成中國老鄉

曾經有秘魯(全稱秘魯共和國,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主要是印第安人與印歐混血人種,人口2800萬)作家說過,我們的的一些詞彙、音樂等文化,和他們的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就像老鄉一樣。這話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一定依據,能夠舉出例子來的。

ADVERTISEMENT

中國菜名揚世界,我們就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餐館」。在秘魯,中餐館的單詞是「chifa」,發音是「期發」,與我們的粵語中的「吃飯」的發音很相似。而且秘魯有很多家中餐館,中國人到那邊生活,絕對不會有飲食問題。中國文化對秘魯的影響之深、之廣,在飲食文化上就能略見一二。

那麼,我們兩者間不僅隔了一個太平洋,還有著東西南北半球的差別,為什麼文化上的影響會這麼豐富,甚至可以說是「老鄉」呢?

首先,要從歷史淵源上講。16世紀,西班牙征服了印加帝國,建立秘魯總督區,包含其在南美洲的大部分殖民地。19世紀中期,正直拉丁美洲的奴隸制廢除的時候,眾多奴隸從悲慘的被壓迫生活中解脫出來,但是當地的經濟發展卻受到了嚴重的傷害——沒有了足夠的勞動力。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剛剛結束了一場浩大的起義鬥爭太平天國運動,要知道這場運動耗時久、牽連人員甚廣,根本沒有地方關押這些起義軍,那麼起義的人被怎麼處置了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DVERTISEMENT

他們和一些其他身份總共將近10萬人以「勞工」的身份來到了秘魯,維持自己的生計,也幫秘魯繼續發展。而這些遠渡重洋的中國人恰好將我們的文化帶到了秘魯!

還有一點讓我們互相之間覺得親切,那就是我們都是黃色人種。秘魯境內有將近一半的人是印第安人,也就是黃種人,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里有印第安血統,大家都是黃皮膚黑頭髮的人,見面當然比見黑色人種或者是白色人種有熟悉感。

更加讓人驚訝的是,我們很多歷史久遠的文化都和秘魯的文化有著相似之處。

我們現在看自己的文字和他們差別極大,可是往前推個幾千年,到了甲骨文的時代,我們和他們的文字是很相似的。另外,我們我們視龍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印第安人則信奉羽蛇文化,在中國的文化里,龍會飛,可羽蛇顧名思義是會飛的蛇,在象徵意義里這二者又都掌管雨水,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相似之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DVERTISEMENT

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甚至有地質學方面的專家指出,在一萬五千年前,在地球的最後一次冰河期,海平面比現在下降了足有150米左右,那麼這個對於只有幾十米的白令海峽來說,完全是見底了。所以,那個時候的亞洲和美洲其實是相連的,這就給最早期的人類遷移找到了證據。

北京大學的鄒衡教授去美洲時遇到一個印第安人,他說自己的祖先是殷人!如果說是清人或者唐人,哪怕說是漢人教授都不會太奇怪,這個人竟然說他的祖先是殷人,會是真的嗎?這個人說他們是世代傳下來的,或者,我們應該相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DVERTISEMENT

當年西周的大軍進攻朝歌,紂王好歹集結了一批非專業的奴隸、平民應戰,可是商最後還是滅亡了,那商的數十萬軍隊去往了何處呢?一位名叫梅德赫斯特的學者在1846年翻譯《書經》時,曾引書中公元前一千多前武王伐紂之事提到:可能有商殷人大批逃亡,泛桴出海。

有人認為在當時那種落後的條件下不能到達美洲,還搬出哥倫布來表明航行有多麼的困難,確實,當年的航海和造船技術的先進程度遠遠不夠古人遠渡重洋,就算他們真的嘗試了,成功的可能性也是極低的。可是,既然哥倫布成功了,為什麼前人就不能在一點技術加上一點運氣的情況下到達美洲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代的科技雖然已經很發達了,但也不是無所不能的,古人留下了多少秘密我們還沒有破解,所以我們不能想當然的拿自己認為的去研究古人,古人的智慧和成就是遠超我們想像的!

ADVERTISEMENT

1852年美籍華人喬治·休就曾經在廣州乘著小艇漂流到加利福尼亞州,小艇還被保存在了博物館裡。大洋上是有洋流的,只要天時地利,為什麼殷人就到不了南美洲呢?

除以上這些,還有教授發現我們和秘魯的聯繫從古至今就沒有斷開過。台灣的金榮華教授曾經發現秘魯當地的一些村莊叫的都是中國大陸上村莊的名字,而且還保留著吃大米的飲食習慣,要知道秘魯當地人是分吃玉米和玉米、麵粉都吃的這兩種飲食習慣的,按照地理環境來說秘魯並不適合種植水稻,那麼為什麼會有一定量的村莊吃大米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發現,元朝曾經攻打爪哇,而當年的南宋宰相恰恰逃到了爪哇,他為了躲避元軍,又帶領殘餘的南宋水師輾轉來到了秘魯,也就是說,現在那些吃大米的村莊裡的人,其實是南宋人的後裔!

ADVERTISEMENT

如果不是對歷史的研究,我們又怎麼會發現這麼有意思的事情?看似八竿子碰不到一起的兩個國土上的人居然真的有著「老鄉關係」,這不禁讓我們感嘆世事的奇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