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雷發明一百多年,身經百戰,為何全世界只有9個國家能造魚雷?

目前世界上能夠自主研發魚雷的國家,只有9個,分別是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日本、德國、義大利、瑞典。而能夠研發導彈的國家則有幾十個。魚雷的發明有一百多年了,為什麼現在能自主研發製造魚雷的國家還不到十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下結論,魚雷,這一兵器本身的研究難度,並不比導彈高多少。兩者水平相當接近。而開發一整套魚雷作戰系統,則要比大部分反艦導彈困難得多。

首先,魚雷的動力系統就是一個大難題,如今魚雷的動力系統主要分為熱動力、電動系統兩種。熱動力系統具有推進快、射程遠等優點,電動力則由於雜訊小、隱蔽性高等特點。實際上,先進魚雷的推進系統和常規潛艇的「AIP」技術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常規潛艇往往擁有幾千噸的排水量,而重型魚雷只有幾米長,1噸多的重量,要在裡面實現同等技術,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從世界上第一枚魚雷「白頭魚雷」服役以來,魚雷已經在水面艦艇上服役了上百個春秋。從最早的壓縮空氣動力魚雷、火藥燃氣動力魚雷,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內燃機魚雷,再到現代的先進線導、自導魚雷,魚雷的技術水平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蘇聯、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德國都具備獨立研發魚雷的能力。而在這一期間內,魚雷也大多是不具備制導能力的直航魚雷,其設計主要包含動力源、推進器和戰雷頭,基本結構已經接近於現代魚雷。其製造難度主要體現在機械精密加工上,比如對高壓縮燃料罐的密封、戰雷頭全向引信設計等。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納粹德國和美國都推出了自己的聲學魚雷。以美國Mk.24型聲學魚雷為例,與直航魚雷的主要不同體現在引導過程上。通過戰雷頭上的聲學部件,可以分辨出最近、最大的螺旋槳音音源,從而跟蹤、撞擊而實現對海軍艦艇的殺傷。在這一時間內,魚雷的技術含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不僅要求極端精密的高精度加工能力,也要求相當優秀的電子原件生產、開發能力,才能製造出聲學魚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進入冷戰之後,聲學魚雷進一步發展,分為了自導魚雷和線導魚雷兩個主要分支。前者則使用了專用型號的計算機、可以在高壓、高溫或強震環境下可靠工作,有效分析音源,並且根據發射前錄入的數據進行比對和攻擊。而線導魚雷則需要建立一套導線數據傳輸系統,可以通過潛艇上的艇載聲納定位敵方單位,隨後引導魚雷發動攻擊。在末端,魚雷可以切斷導線進行短距離自導、直航,或者直接在導線引導下撞擊目標。

進入這一階段之後,魚雷的研發就不再是單純的依靠電子元件生產設計,或高精度加工能力了。線導魚雷和現代自導魚雷都對潛艇聲納、導線和魚雷本身進行完美的系統整合。潛艇聲納不僅要能發現敵方目標,還要能有效分辨出潛艇本身的螺旋槳噪音和魚雷的螺旋槳噪音。而在引導過程中,聲納隨時可能受到艇體震動、外界水溫變化等影響,所以還需要一整套海洋環境資料庫,才能有效地開發出現代魚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導彈的使用環境,相比於魚雷則要簡單得多。由於大部分反艦導彈的巡航都是在較低空域完成,也不存在極大的濕度、溫度和阻力變化,也不需要依靠敏感的聲學設備定位敵艦,自然不需要如此複雜的交互系統。

 

一般來說,獨立的火控雷達和導彈本身就能組成簡單的反艦導彈系統,而潛艇的魚雷則需要聲納、數據處理、專用魚雷發射管甚至潛艇特殊的CIC控制台,才能實現準確的命中。所以,單從製造一枚魚雷或者導彈來說,兩者難度相差不大,而為兩者分別開發一套體系,難度則有著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