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教我的:這碗飯寧可餵豬,絕不能施捨予人。」

「包裝精緻的食物,你能想到的,沙拉、海鮮、糕點、飲料、米飯,尚未過保質期,但全部沒有倖免,成批成批地被丟進小推車。小推車被推向哪裡?垃圾桶。」

「剛做好的蛋撻、蛋糕、鮮肉月餅,還是熱的,能不扔嗎?不行。因為,現在已是21:31分。公司規則上有,21:30分沒有被銷售出去,就只能全部扔掉。」

「被扔掉的這些食物,已經過了保質期嗎?沒有。那為什麼要扔掉它們呢?因為他們不新鮮,而明天的消費者,他們只要新鮮產品。」

這不是富人區的奢侈電影情節,這是我們的生活。

近日,一則「盒馬鮮生21:30準時處理未售賣產品進垃圾桶」的新聞,扎進了無數人的心。在場目擊這一幕的消費者表示,「我們一邊買,他們一邊扔,最後我們越買越多、拚命買,心裡難受得根本忘記了自己是在買東西,感覺自己就像是在拯救糧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央視財經、新京報、財經網,紛紛跟進。

風口浪尖的盒馬鮮生表示:我們也不想,我們也沒辦法。

有一種浪費,叫「理所當然」。

有一種糟蹋,叫「符合經濟學規律」。

 

「牛奶之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界從未有好奇之事發生,不過只是歷史的再一次演繹。」

密西西比河的牛奶之殤,正從歷史課本中走向百年之後的今天,化身為看不見的手,籠罩全球。

2019年5月,法國亞馬遜和英國亞馬遜銷毀了數以百萬計的全新物品,包括電視,書籍和小家電等,都被裝進廢料桶,然後被運到垃圾填埋場,這些價值不菲的商品不是被燒了,就是被埋進地下。

亞馬遜在燒毀新品方面顯然是個「熟練工」,僅在2018年,亞馬遜在法國就銷毀了300多萬件全新的商品。

瑞士奢侈品公司歷峰集團,擁有的下屬公司無一不是聲名赫赫:江詩丹頓、卡地亞、梵克雅寶、伯爵……它們生產名表,再銷毀名表。2016至2018年間,歷峰集團銷毀了價值近5億英鎊的手錶。

LV也不甘示弱,在滯銷的皮革產品處理上態度強硬,對「放至折扣店」的行為表示「完全無法容忍」,燒毀是它們最終的歸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urberry在這方面顯然是個「老手」了,生產時,他們用最貴、最真的動物皮毛,銷毀時,他們用最快、最兇猛的一把火。2018財年,Burberry共銷毀價值286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54億元)的產品,與前兩年相比數量直線上升,2017和2016財年被銷毀庫存價值分別為2690萬英鎊和1880萬英鎊。

此舉連Burberry股東也看不下去了,發聲質問:為什麼不讓股東回購剩餘產品?Burberry顯然將「銷毀滯銷品」的行為做到了極致:寧願一把火全燒了,也絕不低價賣,窮人不行,股東也不行。

「一視同仁」在這裡,成為一個諷刺。

 

食品安全與企業逐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非食品領域尚且如此,食品領域,更是觸目驚心。一個天生的原罪,讓一切浪費變得順理成章:食品安全。

《中國合伙人》里,來自城市的天之驕子們教育來自農村的成冬青:你知道去哪裡可以尋找夢想嗎?美國。

「食品安全」的夢想,也正來自美國。

對食物,美國人痴迷「完美」:沒有最新鮮、只有更新鮮。向北卡和佛羅里達州運送新鮮蔬果的Jay Johnson,不同於一般的美國人,發出了質疑的聲音。他問道,這是完美嗎?不,這一點都不完美,這是完美主義在作祟。

但很快地,Johnson敗下陣來,不再發聲質疑。當他再次提起這個話題時,他的態度已經和全美國的食品商人毫無二致:想做食品生意,就只能這樣,東西必須新鮮,差一分鐘都不行,只能扔掉,不然就會破產。

美國政府的一項統計表明,每年在零售商和消費者手上被浪費的食物高達6000萬噸,價值1600億美元。這一數字佔到了食品總量的1/3,而且還在逐年上漲。專家表示,如果算上食品行業上游領域的浪費,新鮮食品的廢棄量已接近總產量的一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沈八十八歲高齡的奶奶,做了一輩子老師,教了一輩子歷史,聽聞此類新聞,還能拿出當年站三尺講台的勢頭,拍拍桌子道:這就是萬惡的資本主義啊!

老太太不知道,當年的歷史考卷標準答案,如今的正確性正在漸漸被模糊。

在這一模糊性中,受過自由市場經濟學教育的「精英一代」,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發布《2018美國門戶開放報告》表示,2018年,中國仍是美國最大生源國,在美留學生中,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數量是36萬人,佔比33%,而選擇去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佔中國留學生總人數的60%。其中,金融、經濟學,正是大熱專業。

這一代天之驕子帶來的正面效應是毋庸置疑的:全球性的戰略目光、世界格局的遠見、最前沿的創造性思維……但,其中一部分人帶回來的,卻不止這些。

老沈的年輕同事小健,是盒馬鮮生的忠實用戶,每年消費額極其可觀。聽聞最近的新聞時,小健詫異道:有什麼問題嗎?我在美國時,麵包店食品店的處理方式不都是這樣嗎?當日食品賣不掉,當日下架扔掉,思想腐朽的人才談論「浪費」,開明一代想到的應該是「消費與健康」。

在媒體的跟蹤下,與小健有同樣思維的人不在少數。無一例外,他們都是現代經濟學的狂熱學習者與崇拜者——

「說浪費的,就是一群沒有任何現代經濟學常識的人形機器。經濟學上沒有浪費這個定義,每個東西的產權都有所屬。沒有出售完的商品必須扔掉,多一秒都不行,這才是現代企業的經營制度。」

「中國食品零售企業終於跟上了世界先進企業的腳步,也終於符合了現代商業的基本規律,這應該是值得慶幸的事。」

「我在美國時,很少擔心食品安全;如今國內也終於跟進了,捨得扔,才能扔出消費者的安全保障。」

也有人保持中立,站在企業角度,表達了理解。

「浪費當然不對,但如果過了21:30分后折價賣,也許就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沒有人願意全價買了,一窩蜂等在21:30時搶折價品。這樣的企業不倒閉也難。」

「送給福利組織?也不行,吃出問題來怎麼辦?雖然沒有過保質期,也是『臨近』保質期,企業負不了這麼重大的人身安全責任。」

「不要低估一些人的投機性。買即將過期的食品,吃得好,是賺到了;吃出問題,上門鬧事找賠償,也不虧。這就會引發和『投機醫鬧』類似的恐怖事件:治好了,自然好;治不好,就找醫生要賠償,兩不虧。」

似乎沒有人再反對此種「浪費」。

畢竟,「經濟學」高於一切。符合經濟學規律,才能青雲直上;不符合的,則困處泥塗。

 

沉默的對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諷刺的是,「經濟學」的另一邊,挨餓的飢餓一族,正沉默地看著對岸屬於「文明人」的喧囂。

華盛頓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總幹事樊勝根表示,即使在美國,也還有大量飢餓和營養不良的人群,比例在10%左右,不低了。

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你認為飢餓之死只發生在貧窮國家?不,它一直發生在全世界。自1997年中期至1998年中期,全世界面臨糧食危機的國家甚至由29個增加到了36個。自1969年以來,最貧窮國家的飢餓人口直到今天,始終未能減少。

令人痛心的是,某種程度上講,甚至連牲畜,獲得的也更加體面。

美國康奈爾大學生態學家戴維皮曼托指出,美國的家禽家畜,牛、雞、火雞、羊、豬,吃掉的穀類是美國人口吃掉的五倍。

《世界各國飼料用糧統計》揭露,世界糧食消費量的將近一半(45%)用於餵養牲畜,整個發達國家的這個數字是2/3,而美國糧食消費量的70%用於餵養牲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濟學」再次成為了這一悲劇的遮羞布。

人們表示,餵養牲畜能保證消費產業鏈價值的穩定性、持續增長性,而如果免費贈予飢餓者,將毫無價值,更會拖累產業鏈上的所有人,失業、倒閉、共同貧窮。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簡單的浪費問題,從來未曾簡單過。

 

需求VS慾望

 

有人對浪費造成的能源短缺表示了質疑,尤瓦爾赫拉利也是如此,但他悲劇地發現,事實卻不支持此種結論。

這位以色列的天才歷史學家,從萬物歷史的角度,發現了一條可怕的規律:能源有限論,如今看來,只是一種理論,並非現實。事實上,人類在過去幾個世紀的能源和原料用量激增,可供使用的能源和原料量其實不減反增。每次即將因為能源和原料用量短缺而造成嚴重後果時,就會有資金被投入研究,屢屢奏效,新的能源被發現、利用,如果沒有可替代,我們就製造替代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激進者以此為依據,表達了對「合理浪費」的擁護:環保人士擔心的地球資源枯竭問題,就算真的發生,人類也相信自己能跨過這一困境。

我們是否已經缺少一點敬畏之心?

諷刺的是,就在一部分「精英知識分子」以經濟學為武器高調支持合理浪費時,原本的「銷毀大戶」們,正在悄悄改變。

2018年,Burberry宣布將停止銷毀剩餘庫存,以重新利用、修理、捐贈或回收等手段代替處理。Gucci則宣布,將不再使用安哥拉兔毛。體現「文明人」重要身份的現代奢侈品,其意義正在改變:環保意識薄弱的品牌,不配被稱為「奢侈品」。

真正的精英分子不再支持此種行為以體現自身的文明高度,而正在嘗試用各種手段改變: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精準計算供需;利用環保技術,使再次利用成為可能。

還是常有人說,市場力量終將戰勝一切,無論是人類、社會、企業,都將臣服於賺取利潤的力量,不敵經濟規律的洗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未免是天真的說法。

「地球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但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慾望。」

原本成千上萬的獨立文化是如何逐漸相連、形成今天的全球一體化經濟的?雖然黃金和白銀的力量深遠,但永遠別低估了由此而來的刀劍之力。

但也有人提出了更現實的反對理由。

「能源、環保,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持有的最高理由。如果合理浪費能讓我的企業利潤最大化,那我一定不會反對。畢竟,這輩子入不敷出,我將苦難一輩子;一百年之後就算地球毀滅了,和我又有什麼關係呢?」

您認為呢?